曾經一天只能拿到 15 塊辛苦錢到年薪 50 萬的片區經理,曹修銀,這位來自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地道的農家姑娘,反復提及著她選擇的行業——修腳。
曹修銀說," 修腳行業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將通過自身努力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這個被很多人看不上也未必看得懂的行業,也改變了紫陽縣的命運。
經過近 8 年的精準扶貧,陜西省紫陽縣憑借 " 一把修腳刀 ",帶領當地百姓修出了一條技能脫貧的致富路。
紫陽縣脫貧
紫陽縣的脫貧模式也引起了不少注意,追溯起來,早在 10 幾年前," 技能脫貧 " 的舉措就已經在紫陽縣啟動了。
紫陽縣位于陜西南部,巴山北麓,是陜西自然條件最惡劣、脫貧攻堅任務最重、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
紫陽縣區域位置
曾經的紫陽縣,全縣 35 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竟有 13 萬之多。
為了擺脫貧困增加收入,紫陽縣每年有 8 萬多人外出務工,但都因缺乏技能,大多只能從事礦工、建筑工等體力勞作,收入低且不穩定。
窮則思變。
2004 年以來,紫陽縣政府就以 " 技能脫貧 " 為主導方針,深入研究了適合當地百姓學習的務工技能。
修腳,正是其中的一項。
為此,縣政府主要領導還曾多次深入修腳企業、修腳門店實地調查,對修腳師勞務輸出進行了詳實的考察。
同年,縣財政整合了不同部門各類培訓項目資金共 4500 余萬元,集中用在包括修腳足療、電子商務、特色烹飪、家政月嫂、建筑勞務等重點板塊的免費技能培訓項目中去,并從縣職業教育中心劃撥培訓場地設施,從人社部門抽調專人負責,確保培訓的順利進行。
技能培訓
隨著修腳產業的快速發展,大量勞動者也被吸引加入,同時增長的還有勞動者的收入。
后來,一名修腳師每月平均收入超過 5000 元,部分管理崗位年收入可達幾十萬,更有不少人以創業者的身份進入修腳行業,開店當起了老板。
一年脫貧、兩年買車、三年買房的案例大量涌現,修腳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首選產業。
自此,修腳師技能培訓每年都被列為縣政府十大為民辦實事項目,納入對責任部門以及各鎮、各聯村扶貧部門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修腳產業工會和修腳企業黨組織的組建,也為修腳師品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截至 2019 年,紫陽全縣已有修腳師近 4 萬人,分別占到全縣總勞動力的 25%,占輸出勞動力的 50%。
也就是說,全縣外出務工人員一半以上都在從事修腳行業。
許多當地人憑此全家脫貧,紫陽修腳也成了技能輸出的著名品牌。
2019 年,在第二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 紫陽修腳師 " 入選全國 20 個典型勞務品牌。
經過十余年 " 紫陽修腳師 " 特色勞務品牌的持續打造,紫陽修腳師已占全國修腳師從業總人數的 30% 以上,年創勞務收入 20 億元,相當于紫陽縣全年勞務總收入的七成以上。
全國各地出現的修腳企業有 130 多家是紫陽人創辦的,店面數量超過 8000 家。
紫陽縣正以修腳產業為核心,開發出修腳刀具生產、中草藥種植等項目。逐步將修腳這一古老的行當,打造成產業化、品牌化、平臺化的復合型產業。
在紫陽縣技能脫貧政策的推動下,受益的不只是脫貧致富的老百姓,還有跟隨 " 紫陽修腳師 " 特色勞務品牌一起成長的企業。
陜西鄭遠元專業修腳保健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元集團)就是其中發展較好的一家,它的故事也成了紫陽縣修腳產業崛起的一個縮影。
1983 年出生的鄭遠元,來自紫陽縣內的偏遠貧困村落鐵佛村。
14 歲時為了謀得生計,鄭遠元無奈輟學,投奔外地的親戚學起了修腳技術。
出師后,他買了一套流動修腳家當,在漢中擺起了地攤。
十幾年間,鄭遠元從擺地攤到開鋪面,再通過加盟連鎖化,使公司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截至 2021 年,遠元集團已在全國 30 個省市地區,開設了 6000 多家連鎖店,2019 年產值達 76.1 億元。
遠元集團
遠元集團也被知乎網友稱為 " 宇宙第一修腳帝國 "。
但這個 " 宇宙第一 " 的修腳公司,在發展初期也遇到了行業不被家鄉人看好,被認為是不體面的 " 下九流 " 工作,幾乎沒有人愿意加入他的公司。
這個困局,也是同一時期紫陽縣政府所面臨的。
一方面,通過修腳技能的學習和勞務輸出,已有一部分村民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到 2014 年末,紫陽縣仍有 10 萬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紫陽縣政府通過調研發現,如何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是最大的問題。
于是,為了促進當地勞務人口投身修腳行業,紫陽縣政府強化了宣傳引導工作。
全縣累計印發宣傳傳單 10 萬余份,發送手機短信 1500 萬條,制作戶外宣傳廣告 100 塊,張貼戶外宣傳海報 1000 份,刷寫戶外宣傳標語 300 條,召開宣講會 2000 余場次,制作播出電視宣傳片 5 部,刊登廣播、電視、網絡、報紙廣告 200 余期,協助修腳企業組織舉辦年終總結表彰會 10 場次,開展修腳技能致富帶頭人評選表彰活動 2 次,表彰 3500 人次,在全縣營造出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同時,紫陽縣政府還創新地實施了 " 三包兩免一補 " 的全程免費技能培訓模式,即面向參訓人員實行包吃包住包就業、免學費和教材用品費、補交通費的激勵政策。
為了避免修腳師技能的良莠不齊,紫陽縣政府出面牽頭,以政企合作的方式,合辦了 " 紫陽縣技能扶貧培訓基地 "。
修腳職業技能大賽
政府幫企業招人,企業幫政府解決就業,這種以 " 政府主導 + 企業運作 + 基地培訓 + 定向就業 " 的方式,形成了多贏的局面。
這樣既深度解決了脫貧問題,又幫助企業補上了修腳師的用人缺口,還為持續建立 " 紫陽修腳師 " 品牌打了基礎。2020 年 2 月 27 日,陜西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紫陽縣正式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在這場長達多年的脫貧攻堅戰中,紫陽縣政府的領導可謂是功不可沒。
紫陽縣政府并沒有一味效仿外地脫貧經驗,而是根據當地的現實情況,摸索出一條符合紫陽特色的脫貧摘帽發展模式。
新聞報道
首先,堅持技能脫貧。
" 政府主導 + 企業運作 + 基地培訓 + 定向就業 " 技能的脫貧模式,落腳點在于技能。
以遠元集團為例,企業在政府的組織下,通過 " 組織培訓 + 人才輸出 " 的模式,讓更多貧困戶快速掌握技能,并直接推薦工作,從而實現了 " 學到即賺到 "、" 畢業即就業 "、" 就業即脫貧 " 的目的。
其次,扶持龍頭企業。
紫陽縣政府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打造修腳師勞務品牌的關鍵之舉,采取定向輸送員工、給予資金扶持、加強宣傳推介、協調勞資關系等措施,幫助龍頭企業發展,成功的培育了鄭遠元、吳氏、滿足里等一批優質企業,為紫陽修腳師打造了穩定的就業平臺。
再次,擴大品牌影響。
為擴大 " 紫陽修腳師 " 在全國的品牌影響力,政府不但投資 500 余萬元,在縣城建設了集商業運行、免費體驗、產品展示、文化推介等功能為一體的修腳健康產業基地,還設立了全國首個省級修腳技能大師工作室,建立了紫陽修腳師操作服務規范,為行業樹立標準。
同時,紫陽縣政府還借助互聯網 +,微信小程序等新興科技,幫助各個修腳企業提高經營水平,增強紫陽修腳師的市場競爭力。
紫陽縣修腳經濟已展現出三個層面共同發展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第一個層面是勞務經濟,即為修腳行業從業人員提供勞務收入。據統計,紫陽縣 2017 年實現勞務收入 12 億元,2018 年為 20 億元,均占到全縣勞務收入的 70% 以上。
第二個層面是產品經濟,修腳行業配套產品生產帶來的收入,2018 年約為 5 億元,據估算,全縣修腳配套產品行業可創造 20 億元以上的產值。
第三個層面是平臺經濟,即將分布在全國的所有修腳店,打造成紫陽特產銷售平臺,形成龐大的營銷網絡,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好的脫貧政策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因時因地因人摸索出來的。
紫陽縣政府找到了符合當地需要的脫貧模式,且并未將眼光拘泥于此,一個看似不起眼的 " 修腳 " 被紫陽縣做大了規模,做成了產業,做出了品牌。
要想富,學技術,沒有學費找政府。
紫陽縣的脫貧,以解決貧困人口的技能升級為導向,定位于勞動力的技術升級,走出了一條有技術含量的技能脫貧之路。
來源: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