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無人駕駛、驅動智能互聯,英特爾的計算疆界何在專欄
在英特爾主要面向開發者和創客的2016年舊金山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DF)上,寶馬無人駕駛事業部高級副總裁Elmar Frickenstein乘坐在寶馬i3轎車副駕駛座位,沒有任何控制,只用自動駕駛的功能緩緩進入舞臺。Elmar Frickenstein用近乎炫技的方式展示了這輛寶馬i3純電動車的避障功能。
這輛自動駕駛的寶馬正是在英特爾的技術支持下誕生的,是地地道道的Intel Inside。而在IDF 16上,很多人印象中生產PC芯片的英特爾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元,它不斷觸碰VR、無人駕駛、人工智能乃至5G等不同的領域,似乎處處擴張地在每一個前沿技術的領域都持續發力。多元的英特爾讓人不禁想問,它的疆界究竟在哪里?
英特爾涉足無人駕駛背后有何底氣
這一次寶馬展示的自動駕駛技術其實正是無人駕駛的前奏。因為自動駕駛一共分成了5級,1級解放腳,2級解放手和腳,3級解放手腳和眼,4級可以直接目的地自動駕駛,5級徹底拆掉方向盤和油門剎車踏板。到了4級,就能真正算得上是無人駕駛。可以說,自動駕駛是無人駕駛的必經之路。而寶馬背后的英特爾,它的核心目標正是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拿下無人駕駛。
英特爾涉足無人駕駛領域并非沒有自己的積淀。在今年7月,英特爾就曾和寶馬以及智能行車預警系統服務商Mobileye簽訂協議,共同開展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而在今年4月,英特爾還收購了意大利半導體功能性安全方案廠商Yogitech,意圖在于強化IoT設備及自駕車的安全防護能力。這幾項合作基本明確了英特爾涉足無人駕駛領域的主要方向。
從這一項收購、一項合作來看,英特爾的思考維度很高。當其他廠商還獨自在自己所在的領域中摸黑探索時,英特爾正在作為產業整合者出現在無人駕駛這個領域之中,它要把整個產業如積木一般慢慢拼接起來。對英特爾來說,它在無人駕駛領域的野心正是想讓全世界開發者就基于一個標準架構來創建新功能,為無人駕駛技術標定技術標桿。
而英特爾自身在技術層面上也具備獨特的優勢,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爾自身在計算機處理器領域有著深厚的積淀,它能夠為自動駕駛的協作提供一攬子的資源,比如說車內計算,以及云和機器學習解決方案乃至高帶寬、低延遲的連接系統,以及內存和FPGA技術,還有人機接口和安全技術。
這一攬子的解決方案想要真正落地,需要相關的廠商共同合作,在產業鏈最優秀的廠商的帶動之下,共同推動產業朝前發展。也正是如此,在英特爾、寶馬以及Mobileye宣布合作時,三者的股價紛紛大漲,合作受到資本方的強烈認可。
技術層面的底蘊、產業鏈層面的合作,這些也正是英特爾的野心和底氣。
一輛汽車可以透視更多英特爾的野心
英特爾在IDF 16上重點提及的人工智能、VR、5G等技術,這些領域看似不同,其實都是有關未來5-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主流技術,背后需要在云計算、大數據以及半導體芯片領域都能夠通吃的廠商。這恰恰就是英特爾。
而且無人車技術,尤為能夠透視出英特爾的野心。無人駕駛背后的技術極為復雜,無人駕駛一直被視作是一項高度復雜的前沿科技,它的復雜在于,這不僅僅是一輛車的行為,而是芯片、傳感器、數據傳輸、數據中心、中央計算平臺、傳感器集群、云計算解決方案等一整套系統的運作,而且無人駕駛技術真正成熟還要等待5G、物聯網的緩慢落地。
它像是一輛16駕馬車,16匹馬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也正是如此,很多廠商面對無人駕駛像在大海行舟,毫無方向。
想實現這樣的目標,它不但需要在處理器、傳感器、云計算等各個細分領域有所積淀,還要能夠在這些領域都能融會貫通,打通“任督二脈”。
事實上,縱覽整個世界市場和汽車上下游行業,也只有英特爾等少數幾家在半導體、通信技術領域積淀深厚的廠商,能夠整合無人駕駛的上下游,讓中央計算平臺、傳感器集群、云計算解決方案以及數據分析技術等一系列技術逐漸在市場中落地。而英特爾目前已經在和數十家車企的OEM展開合作。這對產業的整合面積、力度都可謂是前所未有。
而無人駕駛背后的這些技術,其實和VR、人工智能、5G等技術都是相通的。因為無人駕駛的背后,傳感器負責數據收集,它需要5G技術快速普及,為無人駕駛的海量數據構建起數據傳輸的管道,而大數據和云計算驅動的人工智能,在收到這些技術之后,會完成數據處理分析,并且再通過5G技術下的數據管道傳回無人車,給出駕駛的指令。這里面每一臺無人汽車每分鐘產生的數據40個GB甚至是100GB,龐大的數據需要5G數據來傳輸,更需要云端的數據中心進行處理,這一整套的技術突破口,其實正是英特爾的技術方向。
說完人工智能、5G,回到VR技術來看,其實也是這個道理。VR在今天不夠成熟,其實也和5G等一系列新技術尚未上馬有關。虛擬現實由于數據處理量過大,目前的處理器、帶寬都不能容納它展開充分、流暢的數據傳輸和計算。這背后的瓶頸不是終端廠商可以解決的,它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半導體廠商的手里,需要半導體廠商在5G以及相關芯片取得突破。二者恰恰又是英特爾的未來攻克方向所在。而且英特爾的傳感器技術也正在為VR提供更完善且強大的體驗。
從無人駕駛、人工智能、5G乃至VR等一系列技術來看,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無人駕駛乃至VR技術,將來都會在5G環境下,在云端進行大量的數據傳輸共享計算。英特爾正是希望能夠成為一家能夠為這些產品提供底層技術支持的廠商,作為底層的連接者存在。
不再只是PC廠商的英特爾邊界在哪里
今年IDF 16上上,表面上來看,今天的英特爾在人工智能、VR、5G、無人駕駛等技術上處處出擊,實際上英特爾都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驅動云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的計算設備。
如果要問英特爾的邊界到底何在?那么可以這樣回答:從本質上來看,英特爾的疆界就是計算的疆界。
隨著新一輪技術大爆發,半導體產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用英特爾通信設備部總經理AichaEvans在自己博客里的話來說,一個針對互聯汽車、互聯工廠和互聯無人機等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到來。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計算正在從過去的PC端之間蔓延到移動端乃至未來更多新的領域,如無人車、VR以及更多終端硬件之上。計算本身的疆界正在不斷擴展,從各種智能設備到網絡和云端。
說的更直白一些,過去的計算主要在PC上完成,因此英特爾在成為了PC端的霸主,摩爾定律成為了英特爾和世界共舞的心跳聲。而未來的計算將擴散到物聯網中的“物”、連接性以及云端的整個環節中,它體現在一個個產品之上,如無人車、VR以及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連接這些產品的管道是5G網絡,而驅動這些產品和云端展開聯系的則是大數據和云計算。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英特爾正在從一家PC公司轉型為一家驅動云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計算設備的公司。正如今年IDF 16的主題為“The Future is what you make”一樣。英特爾其實正是在利用技術探索計算的邊界和未來。
而英特爾CEO科再奇曾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英特爾的未來戰略——就是要把英特爾從一家PC公司轉型為一家驅動云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計算設備的公司。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蓄勢待發,未來的產業革命正在來臨。摩爾定律正在滲透進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存儲和FPGA的未來計算框架之中,而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效應得以進一步加強,形成了一種清晰的良性循環。某種意義上來看,英特爾過去主導的是PC產業的心跳,而未來主導的是計算創新領域的心跳,以此為個人和企業提供更好的智能互聯的體驗。
所以,從今年IDF 16的表現來看,英特爾早已經不再僅僅只是一個PC廠商,它的疆界幾乎已經代表了計算的疆界。
作者:深幾度,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